谢仁广教授治疗肠胃病医案五则
林 英
这篇医案是整理自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医师谢仁广教授在新加坡中华医院樟宜专科门诊中心门诊治疗肠胃疾病疗效较为特出的部分医案,并以中医辨证论治的观点,结合理、法、方、药的要求,加以阐述。基本上做到每一个病例有按语。
(一)胃肠胀气
李XX,74岁,男,已婚。
2006年6月15日:胃肠胀气,脉滑,舌红,苔白腻。辨证:肝胃不和证,湿痰证。有高血压病史,自诉10月前行心脏瓣膜手术,具体不能描述。在服阿司匹林,利尿剂等药。近日觉腹胀,下肢重感,大小便无特殊。治以调理肝脾,兼以祛湿。
木香6g,甘草3g,郁金10g,砂仁3g,柴胡6g,厚朴3g,法半夏10g,枳壳(麸炒)6g,佩兰10g,陈皮6g,白芍10g,鸡內金(炒)10g,茯苓10g,白术(炒)10g,藿香10g。
6月19日复诊:诉腹胀好转,下肢乃有重感,但无浮肿,余无特殊。苔脉同前,原方继进。
木香6g,甘草3g,郁金10g,砂仁3g,柴胡6g,厚朴3g,法半夏10g,枳壳(麸炒)6g,佩兰10g,陈皮6g,白芍10g,鸡內金(炒)10g,茯苓10g,白术(炒)10g,藿香10g。
2006年6月26日复诊:追诉病史,2002年肠道部分切除手术后即开始腹胀,服上方后觉腹胀好转纳谷尚佳,二便亦调,苔脉同前。
法半夏10g,枳壳(麸炒)6g,佩兰10g,丹参(10g),陈皮6g,白芍10g,鸡內金(炒)10g,茯苓10g,白术(炒)10g,广藿香10g,甘草3g,郁金10g,山药10g,柴胡6g,厚朴3g,薏苡仁15g。
2006年7月3日复诊:服上药后腹胀进一步好转,纳谷增进,大便尚调,苔脉同前。
法半夏10g,枳壳(麸炒)6g,佩兰10g,丹参10g,陈皮6g,白芍10g,鸡內金(炒)10g, 佛手10g,茯苓10g,白术(炒)10g,广藿香10g,香橼6g,甘草3g,郁金10g,山药10g,
柴胡6g,厚朴3g,薏苡仁15g。
按语:本例肝胃不和、肝气犯胃而腹胀,用白术、茯苓、陈皮,枳壳,厚朴以健脾顺气,其中白术,茯苓健脾祛湿助运化;陈皮,枳壳、厚朴行气化滞除满。木香,郁金、柴胡、白芍以抑肝和胃,砂仁理气调中,佩兰、藿香利湿和中,再用甘草以缓之。服初诊方后腹胀好转,下肢乃有重感,但无浮肿,原方继进。二诊后觉腹胀好转纳谷尚佳,二便亦调。再用健脾燥湿、调气化瘀之法调理。
(二)胃肠胀气
黄xx,44岁,女,未婚。2006年7月4日初诊:自诉胃部发胀数年,嗳气,经西医诊治,并给予西药治疗效果不显,食纳尚可,二便无异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辨证:肝胃不和证。
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木香6g,甘草3g,香橼6g,砂仁3g,柴胡6g,化橘红6g,法半夏10g,枳壳(麸炒)6g,谷芽15g,陈皮12g,白芍20g,建曲(炒)10g,茯苓10g,白术(炒)10g。
2006年7月12日复诊:诉服药后症情明显好转,但有口干,嗳气,活动后易出汗,有时怕热,食纳增进,大便稍硬,舌红苔薄黄,脉细数。今日在原法基础上酌加养阴生之品。
木香6g,甘草3g,香橼6g,砂仁3g,柴胡6g,化橘红6g,法半夏10g,枳壳(麸炒)6g,谷芽15g,陈皮12g,白芍20g,建曲(炒)10g,茯苓10g,白术(炒)10g,麦冬10g。
2006年7月29日复诊:症情尚稳定,纳谷亦可,乃嗳气,有时口干腹胀,二便正常,苔脉同前。乃以原法进治。
法半夏10g,枳壳(麸炒)6g,川楝子10g,鸡內金(炒)10g,陈皮12g, 白芍20g,佛手10g,茯苓10g,白术(炒)10g,丹参10g,柴胡6g,香橼6g,檀香3g,甘草3g,化橘红6g,砂仁3g。
2006年8月12日:无特殊不适,纳谷尚佳,时有嗳气,轻度腹胀,大便难解。舌红苔薄白,脉细。今日酌加养阴生津药。
法半夏10g,枳壳(麸炒)6g,川楝子10g,鸡內金(炒)10g,陈皮12g,白芍20g,佛手10g, 石斛10g,茯苓10g,白术(炒)10g,丹参10g,瓜蒌子10g,柴胡6g,香橼6g,檀香3g,甘草3g,化橘红6g,砂仁3g。
2006年8月26日:经上述调理后症情稳定,无特殊不适,无腹胀,纳谷尚可,大便亦正常,苔脉同上。今日乃以原法治疗。
法半夏10g,枳壳(麸炒)6g,川楝子10g,鸡內金(炒)10g,陈皮12g,白芍20g,佛手10g, 石斛10g,茯苓10g,白术(炒)10g,丹参10g,瓜蒌子10g,柴胡6g,香橼6g,檀香3g,甘草3g,化橘红6g,砂仁3g。
2006年9月9日:服药后无明显腹胀,嗳气减少,纳谷尚可,二便亦调,苔脉同前。今日乃以原法巩固治疗。
法半夏10g,枳壳(麸炒)6g,川楝子10g,鸡內金(炒)10g,陈皮12g,白芍20g,佛手10g, 石斛10g,茯苓10g,白术(炒)10g,丹参10g,瓜蒌子10g,柴胡6g,香橼6g,檀香3g,甘草3g,化橘红6g,砂仁3g。
按语:患者胃部发胀数年,嗳气,经西医诊治,效果不显。方中柴胡与枳壳同用能升清降浊;白芍与枳壳同用,能疏肝理气;白芍与甘草同用,柔肝和中,四药共达调和肝脾之效,肝脾和诸证解。胃为水谷之海,熟腐入胃之食物,脾之运化,气血生成而营养全身,脾胃失健,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气机阻滞而胃胀嗳气,故以半夏、陈皮健脾行气调中,白术、茯苓健脾化湿,佐以木香、砂仁、香橼、化橘红增强行气消胀之功,谷芽、建曲消食和胃共奏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之效。三诊后时有嗳气,轻度腹胀,大便难解,去香燥之木香,酌加川楝子、佛手、丹参、檀香、鸡內金疏肝醒胃、利膈宽胸,在行滞药中,有时宜加入活血化瘀药;石斛、瓜蒌子清润通肠。五诊后数年之腹胀,嗳气基本痊愈,纳谷尚可,二便亦调。
(三)吐酸
蔡xx,65岁,女,已婚。
2006年7月7日初诊:自诉胃部泛酸数年,偶觉胃脘部微痛,呃逆,食纳一般,二便正常。舌红苔薄,脉细弱无力。曾就诊西医效果不显,有子宫卵巢切除史,有高血压高血脂病史,在服相关药物。辨证:胃强脾弱证,治疗从益气健脾,和胃制酸入手。建议胃镜检查。
党参20g,白术(炒)10g,茯苓10g,甘草3g,香橼6g,姜半夏10g,佛手10g,枇杷叶10g,化橘红6g, 谷芽(炒)10g,旋覆花10g,山药10g,竹茹10g,薏苡仁15g,煅瓦楞子16g。
2006年7月28日复诊:服上药后胃泛酸好转,纳谷正常,但口干,大便干结难下,有时有腹部串痛感.舌红苔薄黄,脉细无力。今日治从补益气阴,制酸润肠入手。
党参10g,北沙参10g,海螵蛸10g,茯苓10g,石斛10g,煅瓦楞子16g,甘草3g,天冬10g,大枣10g,山药10g,灵芝6g,瓜蒌子10g,薏苡仁15g,太子参16g,生地黄10g。
2006年8月25日:服药后胃部泛酸好转,纳谷正常,疲惫无力,口干,大便干结。舌红苔薄,脉细弱。今日乃以益气养阴为大法,酌加润肠通便之品。
党参10g,生地黄20g,海螵蛸10g,白芍10g,白术(炒)10g,北沙参10g,煅瓦楞子16g,茯苓10g,石斛10g,瓜蒌子10g,甘草3g,天花粉10g,郁李仁10g,山药10g,天冬10g, 柏子仁10g。
按语:本例患者胃部泛酸数年,偶觉胃脘部微痛,呃逆,治疗从益气健脾,和胃制酸;益气健脾首选四君子汤以健脾,配以山药、苡仁之甘淡,既健脾又益阴渗湿用海螵蛸、煅瓦楞子、香櫞、佛手以制酸理气,并加旋覆花、竹茹、羌半夏、枇杷叶,下气开郁、除烦降逆,化橘红理气宽中,亦用于食积不化。
次诊:胃喜润恶燥,胃阴不足,阴不上承,则口干,下不能滋润肠道,大便干结;滋养胃阴以石斛、北沙参为先,石斛能增加胃液的分泌,且促进肠道之蠕动有助通便。北沙参养胃阴而生津,太子参补气生津,天冬,生地滋阴润燥与瓜萎仁共奏润燥通便之效,另以灵芝,大枣补脾益气而安正。
三诊:服药后胃部泛酸好转,纳谷正常,以益气养阴为大法,酌加润肠之品以调理之。
(四)呕吐
郑xx 84岁 女 已婚
2006年6日17日:家属代述今年初患中风(脑血管阻塞),在服西药治疗。有高血压,高血脂病史,同时在服药治疗。今年初行起搏器植入术。近两月常常呕吐,呈不消化食物或清水样,纳谷欠佳,二便自调。近一周有时流鼻涕,舌红苔黄腻,脉濡细。辨证:脾气虚证,胃气上逆证。治拟健脾和胃,化痰降逆。建议胃镜检查。
法半夏10g,茯苓10g,陈皮6g,甘草3g,党参10g,鸡內金(炒)10g,白术(炒)10g,竹茹10g,谷芽(炒)10g,广藿香10g,厚朴3g,枇杷叶10g。
2006年6月29日复诊:家属代诉服药后症情明显好转,但前日因饮食不节后出现呕吐,伴食纳不振,二便尚调,苔脉同前,停药己一周。BP 180/70mmHg,家属诉降血压药乃在服用,建议调整用量,中药治疗以原方再进。
法半夏10g,茯苓10g,陈皮6g,甘草3g,党参10g,鸡內金(炒)10g,白术(炒)10g,竹茹10g,谷芽(炒)10g,广藿香10g,厚朴3g,枇杷叶10g。
2006年7月6日复诊:诉诸症平稳,无呕吐咳嗽等不适,食纳亦佳,二便自调。舌红苔稍腻,脉细濡。今日乃守原法治疗。
法半夏10g,茯苓10g,陈皮6g,甘草3g,党参10g,鸡內金(炒)10g,白术(炒)10g,竹茹10g,谷芽(炒)10g,广藿香10g,紫菀10g,厚朴3g,枇杷叶10g。
2006年7月29日复诊:服药后诸好转,无明显呕吐,纳谷尚可,二便正常,苔腻好转。效不更方,上方继进。
法半夏10g,茯苓10g,陈皮12g,甘草3g,党参20g,鸡內金(炒)10g,竹茹10g,谷芽(炒)10g,紫菀10g,白术(炒)10g,广藿香10g,紫苏子10g,苦杏仁10g,瓜蒌皮10g,厚朴3g,枇杷叶10g。
按语:由于胆胃不和,胃虚气逆,痰热上扰,患者两月以来呕吐频繁,呈不消化食物或清水样,纳谷欠佳, 舌红苔黄腻,治拟健脾和胃,化痰降逆。
胆为清净之腑,无出无入,寄附于肝,喜温和而主升发,失其常则木郁不达,胃气因之失和,以致脾失健运,升降失常,气郁生痰,痰气上扰,胃气上逆则呕。故以顺气降逆为主,处方以理气和胃,祛痰止呕的二陈汤为基础配以竹茹清热化痰,止呕除烦;霍香、厚朴、枇杷叶行气消痰,健脾祛湿,使痰隋气下,以党参,甘草,内金,谷芽益脾,和胃,消食共奏健脾和胃,化痰降逆,清胆理气之效。服药后诸症平稳,无呕吐咳嗽等不适,食纳亦佳,二便自调。
(五)便秘
郑xx,16岁,男,未婚。2006年8月23日初诊:便秘一月余,靠服西药维持帮助通便,但效果不显。大便干结难下,下则量少,伴腹部不适,纳谷尚佳,舌红苔薄微黄,脉实有力。建议必要时查肠镜。中医辨证:食滞胃肠证,治疗予以清热通便。
枳实6g,白芍10g,芦根10g,厚朴3g,郁李仁10g,石斛10g,甘草3g,瓜蒌子10g,苦杏仁10g,陈皮6g,桃仁10g,焦山楂10g。
2006年8月26:服药后大便每日一行,但偶有腹痛感,余无特殊,苔脉同上。今日转方从养阴润肠通便为主。
生地黄10g,郁李仁10g,石斛10g,玄参10g,瓜蒌子10g,麦冬10g,陈皮6g,南杏仁10g, 焦山楂10g,白芍10g,芦根10g。
2006年9月1:服药后大便每日一行,余无特殊不适,苔脉同上,今日继续服原方巩固治疗。
生地黄10g,郁李仁10g,石斛10g,玄参10g,瓜蒌子10g,麦冬10g,陈皮6g,南杏仁10g, 焦山楂10g,白芍10g,芦根10g。
2006年9月6日:症情基本己愈,大便每日一次,质软顺畅,余亦无特殊不适。舌红苔薄,脉实有力。今日乃以原法巩固治疗。
按语:本例大便干结难下,下则量少,伴腹部不适月余,舌红苔薄微黄,脉实有力。予以清热通便;枳实、厚朴行气导滞,既解积滞内蓄腹之不适,又助方中润肠药通肠清热,白芍酸敛津液而益阴,全方益津通润,便秘可解。初诊后服药后大便己能每日一行,转方从滋阴润肠通便为主,巩固治疗。
脾胃为后天之本,同居中焦,脾之经脉络胃,互为表里,胃之幽门与小肠相接,小肠下接大肠,终于肛门。肠胃疾病为临床常见多发病,其病因复杂,表现多样,主要病因与先天禀赋薄弱、后天调养失常以及饥饱失调、饮食劳倦、情志内伤等因素相关;病机则以虚、实、寒、热,痰、瘀、湿浊为主,临证需辨明病因,辨证施治。
中医诊治肠胃病的特色是以中医肠胃病理论为指导,在充分继承传统中医防治肠胃病有效的基础上,对肠胃病所表现的复杂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依据辨证论治合理运用,从扶正祛邪,益胃清肠入手,促进胃肠机能,加强消化、吸收、排泄功能,改善整个消化道,最终达到调节脾胃升降、促进肠道运化,调整机体阴阳平衡而达到根治肠胃病的目的。
发表于:新加坡中医杂志 2006 (2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